“醫生在列車上救人,卻被法院判定為非法行醫”這則謠言迅速占領了近日的微博頭條和朋友圈,不少醫生隨手轉發並感慨“以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。謠言毀醫實質是精神傷醫,不管這則謠言背後是誰在為誰“帶鹽”,給本已緊張的醫患矛盾傷口上撒鹽,於情於法都難以容忍,對造謠者應當予以嚴懲。
  醫生出手相助,卻被判非法行醫,這則謠言其實虛弱得“吹彈可破”。稍微檢索一下相關網頁就不難發現,不僅南京法院從未受理過相關訴訟,北醫三院也沒有一個名為“李芊”的醫生,而媒體在此前更沒有過隻言片語的報道。為何這樣的謠言仍有人願意相信?其實,這則謠言的傳播是醫患矛盾的一次壓力測試,某種程度上向人們展示著醫患矛盾是何等焦灼。
  細看之下,這則謠言真可謂聲色俱滿、賣點十足。醫生的一腔熱情和患者、法院的冷酷無情形成巨大反差,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神經。焦灼的醫患矛盾中,醫生作為熱心人受累又受傷,在某種程度上成功挑起了人們對“彭宇案”的聯想,方便了人們隨意置喙。於是“李芊醫生”一夜走紅,直戳醫生行醫艱難的痛點。
  儘管謠言假得離譜,卻並非沒有傷害,謠言毀醫實質是精神傷醫。在醫療界人士的大量轉發中,醫生的憂慮被覆制傳染。謠言放大了行為風險和道德困境,會讓更多人在助人之前患得患失,乃至放棄對職業操守和社會公德的堅持。南京市第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秦海東就在評論中指出,如果醫生縮手縮腳,最終傷害的還是病人。因此,打擊這類謠言有時功同救命。
  謠言背離事實,癥結卻在現實。這則謠言其實撓中了業內的兩處“奇癢”——對“非法行醫”判定的爭議和對異地執業的渴望。南京律師劉宏俊就表示,若非法行醫的罪名被濫用,異地執業不能儘早放開,醫生難免會選擇做一個沒有良心卻不犯錯的人。另外,儘管帖子里描述的出手相助不算非法行醫,但現實中人們更傾向以結果來判定過程,按照謠言的邏輯,見義勇為如果出現了差錯,結局可能是被等同於謀財害命。
  正因為現實癥結太深,連鎖效應複雜,才不應放縱每一個惡例。雖然“李芊醫生”查無此人,但“精神傷醫”的始作俑者必確有其人。在奉勸此類造謠者莫伸舌頭的同時,社會公眾其實更希望相關部門有所動作,不僅要及時闢謠,更要嚴厲懲治造成惡劣影響的造謠行為。新華社記者楊紹功  (原標題:“李芊醫生”之類的“精神傷醫”也需嚴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c18dwtvm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